发生心血管事件后的标记物可预测再发事件的危险
Post-Cardiovascular Event Markers Predict Recurrence Risk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5/6/7 0:00: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芬兰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发生心血管事件后几项关键的凝血标记物浓度较低的患者再发生事件的危险增加,即使标记物的浓度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以前的研究已提示,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在事件发生后数月内的抗凝血酶(AE)和蛋白(P)C的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为了进一步研究该问题,Markus Pelkonen(芬兰Vassa中心医院)及其同事入选了1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CS指的是急性非Q波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研究人员测定了患者在因事件入院48小时内的AT、PC和其他标记物的浓度,在出院(第5~8天)、3个月和1年时再次进行了测定。
平均随访了555天,其中35例患者出现了新发心绞痛、顽固性心绞痛、非致死性MI、卒中或死亡。
更重要的是,入院后出现一次或多次PC、AT低水平的患者比这些标记物浓度较高的患者明显较少发生这样的心血管终点。
特别是,应用入选时的50%百分位值判断,PC浓度较低的患者出现心血管终点的几率是较高PC浓度患者的2.72倍。
研究期间PC或AT浓度低于正常值的6例患者,其出现再发事件的几率甚至是标记物浓度在正常范围患者的5.03倍。
另外,与AT或PC水平较高的患者相比,AT或PC水平较低的患者有更短的无事件时间。
Pelkonen等在《血液凝固与纤维溶解》(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杂志上写道:“我们发现,即使PC和AT水平在正常值的范围内,PC和AT水平的差异与ACS后患者的临床结果有相关性。”
“因为出现的终点数较少,我们没有计算凝血参数与不同类型终点之间的相关性。”
因此他们建议:“应该进行较大规模的前瞻性试验,进一步研究在冠心病的“冷阶段”单次测定PC和AT的预测作用。”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