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识推动房颤治疗规范化——香港心脏专科学院刘柱柏专访

国际循环 2008/4/11 19:37:00


结合共识,减少房颤并发症

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联合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共同推出了“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临床工作指标评价共识”,指导我们在工作中要推行危险分层的评价标准。我们要重视患者在接受射频消融以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方法的不同,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也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并发症是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心房-食管瘘(Atrio-esophageal fistula)以及卒中的危险。

患者的具体情况很复杂,可选择的射频消融方法也有所不同,我们主要是在应用一个至两个药物控制不佳的情况下采取消融的方法。要考虑这些患者有无心肌肥厚,因为心肌肥厚的存在会使这一手术的危险性增大。此外,对于持续性房颤的患者,消融效果比较差,可能需要重复手术。手术中对于左心房后部的消融需要谨慎,适度的能量、位置都需要反复权衡。另外还有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房扑,术后早期出现的房扑通常不需特殊处理,晚期出现的房扑往往需要积极处理,而且这类心律失常有可能反复发作。

抗栓治疗的分层管理原则提出了预防卒中的方法。卒中是房颤并发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10%的患者手术后没有感觉到房颤复发,对于这类无症状房颤患者,医生需要考虑究竟有无房颤复发,需要Holter随访才能确定结果。这些患者并未感觉到房颤存在,当房颤复发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卒中的危险。目前房颤治疗的成功率是90%,另外10%的患者可能有再复发的情况,共识中提出,如果房颤患者既往有心衰、卒中的危险,他们应该及时服用华法林。

来自香港的声音

在本次南方会中,香港和比利时的医生合作提出了“冠状动脉治疗规范化”的医疗主张。这项指南在在心肌梗死的治疗方面会提出何时采取PCI治疗,何时进行药物的治疗。介绍一些新的药物治疗的进展情况。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对指南的提出、解释及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医生们喜欢更直接与临床紧密联系的交流方式,我们集中报告了一些病例分析,包括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CRT、AF的病例。在这次会议中我们会发表新的CRT的研究报告。

国内对于房颤的治疗已经很成功,但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范围很大,技术力量并不平衡。房颤的治疗和射频消融仍然需要规范化,要提高整体治疗水平。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