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久经沙场无功过,惟有伤痕是沧桑

国际循环 2012/3/23 16:16:47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而心力衰竭是几乎所有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基本药物之一,应用广泛。氢氯噻嗪作为有效降压药物,也是获得临床试验证据较早、较丰富的降压药物。在第一项证明降压治疗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试验(美国退伍军人降压治疗临床试验)中,积极降压治疗组所使用的主要降压药物就是氢氯噻嗪与利血平组成的复方制剂。此后进行的多项降压治疗临床试验(美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临床试验等)中,在积极降压治疗组也同样以氢氯噻嗪为主要治疗药物。正是这些降压治疗临床试验逐步建立了氢氯噻嗪降压治疗的理论基础。
  临床需要合理应对不良反应
  噻嗪类利尿剂常见的主要副作用包括电解质紊乱,主要表现为低钠、低钾;对糖代谢的影响;对尿酸排泄的影响;体位性低血压。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噎废食”,每种药物都有副作用,只要清楚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及时避免副作用,氢氯噻嗪这种降压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安全且符合国情的药物就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避免不良作用有很多方法,包括与大剂量保钾利尿剂联用、改变饮食结构、控制食盐成分(食用高钾低钠盐)等,通过这些途径在避免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利尿剂的降压作用。
  研究显示,噻嗪类利尿剂导致的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氢氯噻嗪的使用剂量越大,低血钾的发生风险越高,因而导致心搏骤停的风险也相应增高。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或缓释制剂可能降低发生低血钾的风险。
  噻嗪类利尿剂导致糖尿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噻嗪类利尿剂导致低血钾,低血钾影响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血糖升高。此外低血钾还有可能通过继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系统(RAS),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糖耐量异常或引起糖尿病。研究显示,血钾水平与血糖水平明显负相关,血钾水平每下降1 mmol/L,血糖浓度大概升高0.56 mmol/L。避免低血钾能避免糖尿病发生。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将降低对糖代谢的影响。
  噻嗪类利尿剂可干扰尿酸的排泄,对于痛风的患者噻嗪类利尿剂禁忌。噻嗪类利尿剂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建议患者晨服利尿剂和避免快速直立。
  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
  噻嗪类利尿剂在化学结构上存在区别,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可能弱于氯噻酮等药物,但两者在改善预后方面的差异,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据来支持。鉴于氢氯噻嗪是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目前大部分复方制剂中的主要成分,而ACEI/ARB联合小剂量利尿剂是指南推荐的优势组合之一,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较单用ACEI/ARB确能加强ACEI/ARB的降压疗效。
  此外,对于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氢氯噻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指南推荐的优势组合包括ACEI/ARB+CCB,ACEI/ARB+利尿剂,CCB+利尿剂。结合我国高血压人群特点,我国居民膳食存在着高钠、低钾的特点,且高血压人群数量巨大,相当部分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利尿剂在我国高血压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联合治疗大幅度提高了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的安全性,但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和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使用的早期,仍应注意检测、监测血电解质、尿酸、肌酐。
  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对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由于动脉硬化,动脉顺应性下降,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而反射波提前,造成反射波叠加在收缩压上而舒张压逐渐下降,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左心室后负荷增加;舒张压则随年龄增长进入平台期后逐渐下降,甚至影响冠状动脉的灌注。
  氢氯噻嗪可在短时间内通过利尿影响血容量而发挥降压作用,而连续用药时由于体液和肾脏的反射调节机制可重建稳定状态,用药6~8周后利尿剂降压作用的维持则主要靠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可能与长期体内相对低钠,局部血管壁的细胞内钠含量降低导致细胞内钠钙交换减少,游离钙降低,使外周小动脉平滑肌松弛相关。这些药理特点对于以动脉硬化为主且对容量负荷敏感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十分有利,噻嗪类利尿剂作为指南推荐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有充分的理论基础。
  总之,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于血压降低本身,因此不能完全否认包括氢氯噻嗪在内的噻嗪类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在使用包括氢氯噻嗪的降压治疗过程中,推荐使用小剂量、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定期监测患者血钾、血糖等情况,尽量避免副作用。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