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QLC2012]卒中的免疫机制与治疗

作者:  胡学强  钟晓南   日期:2012/4/26 9:48:51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在我国,卒中与恶性肿瘤、心血管病构成三大致死原因。近年来,卒中研究的各个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现在,免疫学研究已超出单纯防御感染的范畴,免疫机制在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已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因素及炎症反应在卒中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卒中的免疫机制问题阐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5. 卒中前免疫状态
  5.1 感染
  急性肺部或尿道感染时卒中的易感性提高。接种疫苗预防流感则可降低卒中风险。肺炎衣原体是动脉硬化的促进因素,并提高卒中发生的风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卒中风险也较高。
  5.1.1 卒中前感染的致病作用
  建立MCAO前30分钟给予LPS增加病灶容积并加重功能障碍。卒中前一周给予稳定的压力刺激,可以诱导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影响神经预后[]。并诱导结肠炎症和功能障碍,包括肠道微生物丛的细菌移位,导致不同器官的肠源性细菌感染。
  5.1.2 卒中前感染的保护作用
  卒中前数周鼠弓形虫慢性感染,可以减少MCAO模型的病灶大小。这可能由于鼠弓形虫感染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诱导抗炎反应。
  5.2 卒中危险因素
  卒中的很多危险因素本身就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通过改变卒中前全身免疫状态,影响卒中的免疫反应。
  脂肪组织是复杂炎症介质的丰富来源,肥胖是一种慢性炎症。高脂饮食小鼠更容易出现血管衰老和功能障碍,更易于罹患脑缺血。饮食造成肥胖的大鼠脑血管重塑,增加卒中后的脑缺血损伤[]。瘦素缺陷造成肥胖的小鼠血浆MCP-1和IL-6水平增高,MCAO后形成大面积梗死。[]动脉硬化也是一种慢性炎症。2型糖尿病加重认知障碍,并在大鼠MCAO后增加海马的细胞凋亡和β-淀粉样蛋白表达。糖尿病动物的脑细胞,在缺血刺激时更容易受损。
  5.3 炎症预处理和免疫耐受
  卒中前免疫耐受有明显的保护性。TLR配体通过TLR信号的低应答或重编码,抑制促炎并促进抗炎通路,介导缺血损伤耐受。在卒中模型中,接触过中枢神经系统抗原髓磷脂碱蛋白的T淋巴细胞,阻止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改善预后[];对血管抗原E-选择素的耐受,保护白质损害。
  6. 周围免疫与卒中免疫机制的相互作用
  研究小鼠MCAO模型发现,系统炎症刺激物通过依赖嗜中性粒细胞机制加重脑损伤。缺乏Treg的小鼠卒中后固有和浸润的炎症细胞活化,中枢IL-1β、TNFα水平和血清TNFα、IFNγ水平升高[]。T细胞有缓冲巨噬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活化和IL-1β分泌的能力,调节急性缺血脑损伤[]。T细胞和B细胞缺陷小鼠(SCID)病灶小、炎症轻微[]。血小板促进白细胞-内皮相互作用。脾细胞在卒中后迅速活化,Ajmo切除大鼠脾脏后,明显改善了其预后。
  卒中的许多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是慢性全身性炎症,可以通过对周围免疫系统的调节,影响卒中的进程。
  7. 治疗策略
  7.1 针对免疫抑制的治疗
  7.1.1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动物模型中,没有发生卒中后肺炎的小鼠梗死灶较小且预后更好。
  但三个预防性抗生素随机试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Mannheim 卒中感染试验(Mannheim Infection in Stroke Study, MISS)[]显示,使用美洛西林/舒巴克坦治疗,可在前3天降低平均体温和缩短发热时间,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急性缺血性卒中预防性抗生素治疗试验(The Preventive Antibacterial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NTHERIS)预实验结果提示感染发病率在莫西沙星组中明显下降。但在卒中早期系统性预防感染试验(Early Systemic Prophylaxis of Infection After Stroke, ESPIAS)中,左氧氟沙星组的死亡率较高,虽然没有报道死亡的原因。
  7.1.2 β受体阻滞剂
  在吸入性肺炎模型中,与MCAO组相比,增加1000倍的鼻腔接种肺炎链球菌量才能引起假手术组发生肺炎和菌血症。早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治疗,可以减轻淋巴细胞亚群的减少,恢复全血的TNF-α和IFN-γ产量,阻止80%动物发生菌血症和肺炎,改善生存率。[]这些证据表明SNS介导的免疫抑制是卒中后感染的重要原因,β受体阻滞剂是针对这一发病机制的有效治疗手段。
  7.1.3 干扰素(Interferon,IFN)
  在动物研究中,IFN-β没有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早期应用IFN-γ治疗显著减少自发性感染的肺和血液细菌负荷。
  7.1.4 蛋白酶抑制剂
  已发现了一些蛋白酶抑制剂可以减低卒中后免疫抑制,减轻细胞凋亡脑损伤和淋巴细胞凋亡。减轻对卒中后菌血症的易感性,改善存活率。
  7.2 针对免疫增强的治疗
  7.2.1 IL-1阻滞剂
  IL-1RA竞争性和可逆性与1型IL-1受体结合,但不启动信号转导而拮抗IL-1。在MCAO前使用LPS诱导全身炎症可导致缺血性损伤恶化,使用IL-1RA可以改善这种恶化。在临床二期随机对照试验中,IL-1RA治疗组在3月时有更好的预后。
  7.2.2 皮质类固醇
  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卒中观察到不良预后的出现,这可能是由于皮质类固醇诱导的免疫抑制导致的相关感染增加。
  7.2.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G-CSF通过影响T细胞的数量、使Th1/Th2轴向Th2方向偏移等方式,抑制T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应答。并可上调Treg及诱导致耐受性树突细胞产生[]。
  7.2.4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有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募集和活化等免疫效应。卒中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卒中的严重程度,停止用药是有害的[]。卒中后辛伐他汀治疗也改善了预后。
  7.3 其他治疗
  卒中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可以减轻卒中的严重程度[],这可能与其抗炎、溶栓和血管保护作用有关。
  短暂缺血预处理导致随后对严重缺血损伤的耐受。近期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导致卒中病情减轻。其机制可能涉及更始蛋白质合成、促炎症转录因子NF-κB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释放等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低温治疗抗炎、抗兴奋性毒素和抗细胞凋亡;米诺环素抗炎、抗细胞凋亡和抑制蛋白酶。这些治疗均在一些研究中改善了卒中预后。其他多向性治疗研究还包括:白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卒中的免疫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综上所述,免疫应答渗透到卒中病理生理的整个过程, 并有复杂的作用机制。目前,卒中的免疫机制已经成为国内外卒中治疗研究的新靶点,有望成为卒中治疗的新突破口,为了建立合理的卒中治疗策略,明确卒中相关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有重大意义。因此,对卒中的免疫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略

上一页  [1]  [2]  

版面编辑:沈会会  责任编辑:张衡



卒中免疫机制胡学强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