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增长是血管功能改变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大的弹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等。从血管结构来说,老年人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加,常见血管钙化;胶原蛋白增加,同时弹性蛋白减少,两者比例失调,并且出现弹性纤维断裂。但有一些血管功能指标如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可能并不完全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我们的研究发现70岁之前A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后随着年龄增加AI是下降的,但脉压会增加、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也会增加。
《国际循环》:增龄是血管功能改变的非常重要且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请您谈谈老年人血管功能改变的特点,临床中应该怎样评价这一改变,如何去干预?
李燕教授:年龄增长是血管功能改变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大的弹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等。从血管结构来说,老年人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加,常见血管钙化;胶原蛋白增加,同时弹性蛋白减少,两者比例失调,并且出现弹性纤维断裂。但有一些血管功能指标如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可能并不完全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我们的研究发现70岁之前A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后随着年龄增加AI是下降的,但脉压会增加、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也会增加。
由于增龄导致的一些血管结构改变可能是不可逆转的,但降压、降脂、降糖可明显改善血管功能指标,延缓血管结构改变。例如,老年人普遍存在收缩期血压升高,降压治疗后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功能指标的变化,但血管壁发生结构的改善还需要长期的干预。目前,干预措施只能延缓衰老,是否能逆转,如弹性蛋白再增加等,还缺乏证据证实。
《国际循环》:不同的检测方法反映血管功能的不同方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给予全面的评价而又不耗费过多的医疗资源?
李燕教授:近年临床医生越来越关注血管功能的评估,因为已有众多临床研究均证明血管硬化,尤其是大血管的硬化将增加心血管风险。很多指标可以评估血管功能,但一个指标是否能被临床推广使用,主要是看其能否预测心血管风险,降低指标是否能给患者带来获益。目前公认的反映大血管功能的金指标是CF-PWV。不论是在高血压抑或慢性肾脏病患者中,CF-PWV均能预测心血管的死亡和风险。中心动脉AI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如CAFE研究),但由于该指标受其他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其评估的不完全是血管功能,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还需更多研究证实其能够评估患者血管功能和风险。不同指标有其自身特点,不能互相代替。PWV和AI均需昂贵设备进行检测。最近,我们利用动态血压研发的反映血管功能的一个新指数,名称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无需专门设备,不需要耗费过多医疗资源,可以评估整体血管的功能,并且已经多个临床研究证实对心血管事件,尤其是中风的发生有独特的预测价值。
《国际循环》:血压、血脂、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三大危险因素,他们对血管功能损害的特点有何不同?
李燕教授: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造成血管功能损伤的首要因素是年龄,其次就是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收缩压升高时导致血管弹性功能减退。而目前血脂异常对于血管功能的影响尚无明确证据,究竟哪一类型的血脂异常对血管功能有影响,不同的血脂异常是否影响有不同,这些尚在研究中。此外,研究表明,相比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减退十分明显,但是当把血糖作为连续变量分析其与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时,很难得出有显著关联的结论。
《国际循环》:请您对夜间血压增高对血管功能的损害进行评价,临床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和更好的对夜间高血压进行干预?
李燕教授:临床医生应不仅注重白天血压,也应非常重视夜间血压。我们最近发表在Lancet上的一篇文章表明,在进行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夜间血压可以独立于白天血压预测心血管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我们在人群研究中还发现了一种新的高血压临床类型,即单纯夜间高血压,表现为白天血压正常,而夜间血压升高。单凭诊室血压,该类患者不会被诊断为高血压,只能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诊断。我们研究发现,即使是单纯夜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管弹性功能减退,表现为ba-PWV、收缩期增强指数以及AASI升高。至于夜间高血压的干预,如果是单纯夜间血压升高,首先需要查找原因,排除因为睡眠不好,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血压升高,如果找不到原因,需要在夜间服用降压药物;如果白天和夜间血压都增高,则要服用控制24小时血压的降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