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长生教授
随着人口老龄化,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病率及其所致的卒中发生率显著增加,极大危害公众健康。对房颤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恰当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关键。在本届大会上,新当选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从房颤流行现状入手,结合2014 AHA/ACC/HRS房颤指南,分享了对房颤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新认识,并就“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新老抗凝药如何选择?导管消融术后是否可停用抗凝药?”等房颤抗凝治疗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参会者正确认识和实施房颤抗凝治疗提供了学术指导。
房颤流行情况概述
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发病率及其相关死亡率显著增加,预计到2060年全世界房颤的患病率可加倍,达到7000万人。有研究显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高龄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显著增加。最近发表的Framingham研究显示,总体来说,近50年来,新诊断的房颤患病率达到10%,发病率也达到1%左右,且男性高于女性。房颤的流行及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房颤抗凝治疗最新指南
对房颤而言,最重要的治疗是抗凝治疗。华法林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既往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虽然有人认为,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治疗有效,但真实世界证据显示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并无效。在回顾既往相关证据的基础上,2014 AHA/ACC/HRS房颤指南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决定抗凝治疗策略。具体来说,对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应采用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进行治疗(Ⅰ,B);对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房颤患者,不抗栓、应用口服抗凝药或阿司匹林(Ⅱa,B);对CHA2DS2-VASc评分为0分的房颤患者则不抗栓Ⅱb,C)。CHA2DS2-VASc评分的引入无疑明显扩大了房颤抗凝治疗的适用人群。
此外,新指南还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一些注意事项作出了推荐:①强调若患者抗凝治疗期间INR不能维持与治疗范围应推荐应用NOAC;②应用NOAC前应评价肾功能,在应用期间根据临床情况评价或至少每年评价一次;③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HA2DS2-VASc评分≥2分患者可考虑应用较小剂量NOAC抗凝;④不推荐终末期肾病或透析患者应用NOAC;⑤不推荐机械瓣患者应用达比加群。
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是否需抗凝?
“对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到底是否需要抗凝?”是困惑广大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目前,有关该问题相关研究及各指南的推荐并不一致。例如,欧洲指南认为,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需要抗凝。瑞典国家健康注册研究数据显示,口服抗凝对该类患者可能无获益;而台湾国家健保数据库研究显示,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应该进行抗凝。因此,临床实践中,对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到底是否进行抗凝治疗,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如何在新老口服抗凝药之间进行选择?
临床实践中,为房颤患者处方口服抗凝药时,应如何在华法林与NOAC之间进行选择也是广大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华法林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是,与食物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治疗窗口较窄,应用过程中需频繁监测INR并调整剂量;起效较慢,开始服药时需与其他非口服药物同时应用。因此,其临床应用率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的实际临床应用率比较低。在此情况下,NOAC为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非常好的新选择。与华法林相比,NOAC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减少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应用的长期依从性较高,似乎更适合亚洲人群。
导管消融术后是否可停用抗凝药?
房颤导管消融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住院及死亡风险,为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带来了新选择。就导管消融治疗而言,2014 AHA/ACC/HRS房颤指南强调,不推荐单纯以避免抗凝为目的的导管消融来维持窦性心律(Ⅲ,C)。此外,目前来看,对有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在导管消融治疗后还应继续进行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