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HRS首次发布了与自主神经系统相关的特殊性心律失常管理专家共识,以促进临床医生加强对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ST)及血管性晕厥的认识,从心律失常诱发原因、诊断、危险分层及治疗建议方面就上述特殊性心律失常提供了简明扼要且基于循证医学的诊疗建议并指明了未来临床研究方向。在2015年中国心律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吴永全教授就2015 HRS专家共识中有关IST的内容作了专业解读。
定 义
HRS共识强调,静息状态下窦性心律>100次/分,24小时平均心率>90次/分且无原发病因则可视为IST。
临床表现
患者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的心率>100次/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见平均心率明显增高,心率于白昼异常增高,夜间心率相对较低,部分患者心率可降至正常范围。此外,患者短时间运动时心率可出现不相称的增加,平均心率可到140次/分。另外,其心动过速可表现为间歇性、持续性或持续无休止性。
发病机制
目前,IST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提示可能与窦房结自律性增高、肾上腺能敏感性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以及不恰当的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疾病评估
临床实践中,对符合IST表现的患者应完善病史及体格检查,明确有无原发性器质性心脏异常,有无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其他原因如甲亢及贫血等。需要注意的是,少部分患者虽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其心率变化与心脏病并无明显关系。HRS共识认为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对IST的疾病评估至关重要,全血细胞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尿样及血液药物浓度监测、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及平板运动试验对其评估也有一定的价值。
治疗策略
就IST的治疗而言,HRS共识认为应积极寻找窦性心动过速的可逆性诱发因素并予以干预。就药物治疗而言,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影响窦房结自律性和/或自律性紧张性发挥作用,钙通道阻滞剂也有一定疗效但不能长期有效控制症状,伊伐布雷定对其有比较肯定的治疗效果且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也是安全有效的。就非药物治疗而言,鉴于窦房结改良术、外科消融及去肾交感神经术等的创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故并不推荐作为常规治疗。但是,对高度选择的合适患者,可行射频消融改良窦房结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IST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IST到底是一种涉及多种分子/生理机制、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单一综合征还是相关综合征的集合体?IST是否有特殊的病因,是否与基因相关?IST的治疗是否应针对特定亚组进行,单一治疗方法是否足够?这些均有待未来研究来解答。总的来说,展望未来,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研究明确IST的发病机制,并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