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患病率非常高,因为,脑血流量的减少导致脑皮层下微血管病变,脑白质中神经细胞受损,这些病变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及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作者:姚薇 杨清
编者按:脑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患病率非常高,因为,脑血流量的减少导致脑皮层下微血管病变,脑白质中神经细胞受损,这些病变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及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之前的研究发现24小时收缩压(SBP)是一个很好的预测大脑微血管病变的指标,但24小时SBP控制在什么水平能最大限度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脑损伤程度,一直没有定论。INFINITY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设计的,并在第68届ACC年会上公布研究结果。《国际循环》特别邀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清教授团队对该研究的结果进行解读和点评。
INFINITY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将24小时SBP维持在130 mm Hg与145 mm Hg相比,持续3年在预防脑损伤及改善脑功能方面是否具有优势。
该研究共入选了199例平均年龄为81岁的老年患者,所有受试者在试验开始时都患有高血压病,SBP水平为150 mm Hg左右。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标准血压控制(145 mm Hg)和强化血压控制(130 mm Hg)。动态血压监测可更准确地反映高血压患者的日常血压情况,研究中使用动态血压监测来指导降压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MRI观察的脑白质回声强度,次要终点为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严重不良事件(心血管、跌伤、直立性低血压伴晕厥)。两组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INFINITY研究共随访了3年,研究结果表明,标准控制组的SBP平均为146 mm Hg,强化控制组的SBP平均为131 mm Hg(见图1)。3年后,强化控制组与标准控制组相比,MRI检测脑白质病变程度减少约40%;两组患者在行走速度、运动能力和其他主要终点上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显示,60%的患者在3年里血压都保持在目标范围,对这些患者的数据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差异更显著(见表3)。在安全性方面,血压降的过低会发生晕厥或跌倒。然而,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晕厥和跌倒的比例是相同的(见表4),这表明将SBP控制在130 mm Hg是一个安全的目标。除了在脑保护方面的获益以外,血压水平低的这组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更低(见表4)。
图1. 两组动态血压SBP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活动能力终点比较
表3. 脑白质高信号病变增长情况两组比较
表4. 两组严重不良事件比较
*RR=0.24(95%CI:0.08,0.68),P<0.01
INFINITY研究证实了一种减缓脑血管疾病进展的有效方法,强化控制血压能够减轻MRI观察到的脑损伤程度。虽然没有观察到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改善,研究人员认为这与研究时间短有关,3年的时间可能无法观察到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显著改善。
专家点评
目前研究表明收缩压水平长期升高会加重大脑深部小动脉的损伤,但是否可以通过控制血压水平来阻止或减缓这一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如果能够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脑损伤的程度,就能大大提高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
INFINITY研究的结果对患有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临床发现,研究显示将SBP控制在130 mm Hg左右,在短短3年内脑损伤的程度就降低了40%,这在临床上非常重要,也会对老年人的脑功能改善产生重大影响。强化SBP控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缓老年高血压患者脑损伤程度的进展。除了脑保护之外,强化血压控制也带来了心血管获益,标准治疗组的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强化治疗组的4倍,同时强化治疗组安全性良好,这表明将SBP控制在130 mm Hg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是安全的。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规模相对较小,而且三年的时间不足以显示出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的改善,也许几年之后,接受强化治疗的老年患者在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方面会表现出更多的获益。同时,这种益处可能会在高血压症状更严重或持续时间更长的人群中得到放大。
专家简介
杨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FACC)、北京市慢病管理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力衰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慢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精准医学学会发起人,秘书长、《中国误诊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中国循环杂志》通信编委、《中国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实用内科杂志》编委。
姚薇,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心内科疾病的药物治疗。任天津市心脏学会女性心脏专业委员会秘书、天津市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衰老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天津市中心讲师、天津医科大学讲师。第一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