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老龄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慢性心脏病风险和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世界心房颤动发病率处于不断增长中。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的“特殊人群高血压的管理”分论坛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程云鹏教授发表主题报告,阐述合并心房颤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管理要点。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程云鹏
中国:心房颤动大国
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心房颤动患者数在800万以上,估计2050年将增至2400~3200万。影响全球心房颤动发病率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心脏病患病人数增长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增加。
心房颤动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与无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心房颤动风险显著增加。既往研究结果显示,随年龄和血压的增加,心房颤动风险也相应上升。
LIFE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与合并窦性心律的患者相比,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全因死亡率(50.2% vs. 17.1%)、心血管死亡率(36.1% vs. 8.7%)、猝死(3.7% vs. 15.5%)及卒中(11.2% vs. 35.8%)发病率均显著增加。2018年ESC/ESH指南首次将心房颤动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并列。心房颤动对高血压患者的危害还包括,在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作用下,心房重构在心房颤动发作前已持续存在。
老年高血压伴心房颤动的管理
老年高血压伴心房颤动管理的关键包括3步,即预防和控制可能的危险因素、心房颤动的筛查诊断和老年高血压伴心房颤动的治疗。
01、预防和控制可能的危险因素
老年高血压伴心房颤动要进行心房颤动相关多重危险因素分析。ARIC研究发现,57%的心房颤动可归因于相关危险因素的升高或临界升高。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超重/肥胖、糖尿病、吸烟和心脏病既往史。
02、老年高血压伴心房颤动的筛查
心房颤动的及时筛查与诊断也非常重要。心房颤动快速检测棒能产生导联心电图,自动分析是否有心房颤动发生。其中,红色表示发生心房颤动,绿色表示没有发生。
03、老年高血压伴心房颤动的治疗
老年高血压伴心房颤动的治疗强调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关于此类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对LIFE研究中8831例高血压伴心电图左室肥厚的患者进行事后分析,患者平均年龄(67±7)岁,平均随访4.6年,共701例新发心房颤动(7.9%)。分析结果显示,此类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20~130 mm Hg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高血压造成的左心房重构是诱发和维持心房颤动的主要基质。理论上,所有降压药物均有益于左房重构的逆转,对于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下降1 mm Hg,心房颤动风险下降3%。逆转左房重构的药物与治疗方法包括,ARB/ACEI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管肽酶抑制剂奥马曲肽、交联裂解剂和射频消融术(肺静脉射频消融、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等。
2018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易发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推荐使用RAS抑制剂,尤其是ARB类药物,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IIa,B)。2019年中国老年高血压指南中,在特定情况下的首选药物推荐意见中提出,患者可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预防心房颤动。2019日本高血压指南对血压控制的目标值建议如下,心房颤动患者在进行适宜的抗凝治疗和心率控制的同时,应将目标收缩压控制在<130 mm Hg。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能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如配合进行肺静脉消融,可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关于卒中和出血风险的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体系中,高血压、老年年龄各占1分,75岁以上血栓增加2分。因此,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均需进行抗凝治疗。
小结
高血压和年龄增加是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素。58%~85%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猝死及卒中发病率均显著升高。高血压造成的左房重构(电重构、结构重构和功能重构)是诱发和维持心房颤动的主要基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应重视防治并重,注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筛查,治疗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药物以RAS(ACEI/ARB)为主,降压目标设置在收缩压<130 mm Hg为宜。此外,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如没有禁忌证均应进行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