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AHA)上,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Eric B. Loucks教授公布了一项重要且有趣的临床研究,为期8周的正念训练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诊室高血压。本刊特约深圳市人民医院耿庆山教授对该研究进行深度解读,整理如下。
深圳市人民医院 耿庆山 白冰清
编者按
2022年11月6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AHA)上,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Eric B. Loucks教授公布了一项重要且有趣的临床研究,为期8周的正念训练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诊室高血压。本刊特约深圳市人民医院耿庆山教授对该研究进行深度解读,整理如下。
研究背景
据估计,美国约有46%人群患有高血压,每年因高血压造成的社会成本为532亿美元。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式包括饮食、体力活动、饮酒以及抗高血压药物的服用依从性,但美国从2014年开始高血压控制的情况逐年变差。
正念指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不作评价、判断和分析”。控制高血压的健康行为方式包括控制肥胖、高盐摄入、久坐活动和过量饮酒等,而正念可以作为一个理念框架引领人们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2015年,正念影响心血管疾病包括影响高血压的共识理论框架被提出。这一框架建立在现有正念模型的基础上,并假设正念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影响高血压,包括通过增强注意力控制、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正念训练可能为改善高血压控制提供一种新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即评价正念训练(MB-BP)与常规护理对患者诊室高血压的影响。
图1. 正念训练控制高血压的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
2017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美国普罗维登斯RI附近的社区招募,进行为期8周的,2期平行对照随机临床研究,共随访6个月。结局评估者和数据分析者不知晓分组情况。MB-BP组主要干预措施: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个性化反馈和教育;对有高血压危险因素参与者的正念意识训练;支持行为的改变。MB-BP组和强化常规治疗对照组均接受了家庭血压监测设备和家庭血压监测指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发放了有关控制高血压的教育手册。
研究结果
共有201例参与者(58.7%为女性,81.1%为非西班牙裔白种人,平均年龄59.5岁)被随机分配到MB-BP组(101例)或对照组(100例)。在未校正的分析中,MB-BP组收缩压相对于基线降低5.9 mmHg(95%CI:-9.1~-2.8)相关,并且在6个月时优于对照组4.5 mmHg(95%CI:-9.0~-0.1)。在校正了血压和性别的析因分析后,6个月随访时的组间差异为4.3 mmHg(95%CI:-8.7~0.1)。MB-BP与对照组相比,推测血压降低的机制是静坐活动减少(-350.8分钟/周,95%CI: -636.5~-65.1)、采用DASH饮食(0.32分,95%CI:-0.04~0.67)和进行正念训练(7.3分,95%CI:3.0~11.6)。
图2. 主要结局分析
研究解读
2019年Loucks教授等人发表的一项关于MB-BP单臂预实验表明,1年的正念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注意力控制、情绪调节和自我意识,进一步纠正影响高血压的不良行为因素(包括体力活动、饮食和饮酒等)。此次的2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也再次证实了,正念干预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以及控制行为因素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
近年来,正念这一概念逐渐为人熟知。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指出:正念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有意的、不加评判的放在当下的时候所产生的觉知。正念训练时,人们通过对呼吸或身体扫描的冥想练习来控制注意力。当人们走神时,会被指导去注意走神去向,并不加任何判断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冥想的对象上。同时,正念训练也会将注意力放在现实生活中,如正念进食和行走。通过这一过程,人们的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因此会将注意力放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上,包括高血压的决定因素,比如压力反应、过度摄入食物、享受某些身体活动、社会关系或健康食品。正念训练包括身体感觉、情绪和思想,而人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体验都在这三个领域。通过以非评判、温和、新颖的方式增强自我意识,人们的真实体验会传递相应的信息,特别是与如何饮食、运动、饮酒以及与压力源互动有关的信息,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行为改变。
综上,正念训练可以通过调节自我意识、控制注意力以及情绪调节来改善与高血压相关的不良行为因素,比如饮食、体力活动、饮酒和压力感知等,从而达到降低高血压的效果。同时,正念训练还可以有效地减压、缓解负面情绪、解决失眠问题、提升认知能力和辅助慢性病的康复等。
专家简介
耿庆山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深圳市保健办书记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兼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历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会主任委员等。《Heart and Mind》主编、《中国老年学杂志》副主编,《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副主编。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洲大学Berkeley分校学习。
长期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要人医疗保健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心血管内科学、老年医学、整合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