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新共识”)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1]。这不仅是中国首个、也是全球第一部专门针对β受体阻滞剂(BB)+钙通道阻滞剂(CCB)单片复方制剂(SPC)临床应用的指导性文件,为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并规范应用BB+CCB的SPC制剂提供重要参考和建议。那么,新共识有哪些亮点及要点呢?本刊特邀新共识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进行了深入解读。下面就让我们一睹为快!
引言
近日,《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新共识”)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1]。这不仅是中国首个、也是全球第一部专门针对β受体阻滞剂(BB)+钙通道阻滞剂(CCB)单片复方制剂(SPC)临床应用的指导性文件,为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并规范应用BB+CCB的SPC制剂提供重要参考和建议。那么,新共识有哪些亮点及要点呢?本刊特邀新共识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进行了深入解读。下面就让我们一睹为快!
一、共识背景:基于临床需求,全球首个BB+CCB SPC应用指导文件应运而生
我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且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但高血压控制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高血压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理机制,大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才能降压达标,从改善依从性角度,单片复方制剂已逐渐成为联合用药的优选。在各种降压联合方案中,BB+CCB独具中国特色,是我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适合国人特点和临床治疗需求的联合方案。
目前,BB+CCB的SPC已在国内上市,面对治疗新利器,临床医生首先应熟知其能,才能善用其效。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均缺乏关于BB+CCB的SPC应用的共识及指南。鉴于此,《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组织心血管、高血压及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新共识,旨在规范和促进BB联合CCB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合理应用,为高血压的临床诊疗和患者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BB+CCB机制&循证:特别适合中国人的降压方案,SPC制剂优势凸显
在治疗高血压的各种单片复方制剂中,BB+CCB的SPC显得独特且必要。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压力增加等因素,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明显,调查显示近40%高血压患者伴心率增快,提示存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3]。含BB的SPC可在降压同时控制心率,是不同于其他SPC的一大特点及优势。新共识对BB+CCB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及其证据进行了介绍。
从作用机制来看,BB和CCB机制互补,两者联合可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以及扩张外周动脉血管的三重机制,发挥协同降压同时有效控制心率。而且,BB+CCB还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BB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CCB治疗因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心率增快,而CCB能减轻BB导致的外周血管收缩效应。
从临床证据来看,BB+CCB治疗高血压的获益已获充分中国循证证实。高血压理想治疗中国临床研究(HOT-China)在逾5.3万例患者中证实,BB+CCB方案显著降低血压同时控制心率,有助于提高降压达标率,是适合中国人群的优选联合降压方案[4]。一项纳入超过1.8万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我国新诊断高血压患者起始应用BB+CCB方案,较其他两联药物组合治疗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15%,为BB+CCB改善患者心血管预后提供了证据支持[5]。
BB+CCB方案治疗高血压合理且有效,SPC制剂的出现则为其锦上添花。作为最有效的简化治疗方案之一,SPC较自由联合使用更方便,可改善治疗依从性,是联合治疗的新趋势。那么,目前临床可用的BB+CCB SPC制剂有哪些呢?
三、优选治疗方案: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药理学特点及优势
新共识介绍了我国已上市的两种BB+CCB SPC制剂:阿替洛尔尼群地平片(阿替洛尔10 mg+尼群地平5 mg,每日1~2次、每次2片)和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康忻安?,比索洛尔5 mg+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每次1片)。其中,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是目前唯一的BB+CCB长效SPC。
比索洛尔为水脂双溶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氨氯地平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二氢吡啶类CCB,二者的SPC制剂与自由联合具有生物等效性[6]。新共识特别指出,从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来看,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是一种优势组合的SPC,该药的两种组分都是长效、安全、临床治疗效果确切的降压药物,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每天服用1次可实现平稳降压达标[1]。
四、明确适用人群:哪些高血压患者可从BB+CCB SPC治疗中获益?
新共识建议BB+CCB的SPC适用人群包括以下四类高血压患者:
01
CCB或BB单药治疗
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首先应强调血压达标。新共识建议,CCB或BB单药治疗血压未达标的患者应考虑使用BB+CCB的SPC。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于BB或CCB单药治疗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n=200),应用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治疗18周,可进一步显著降低血压(收缩压降幅25.3 mmHg)和心率(降幅9.0次/min),治疗6周、18周时血压达标率分别为83.2%、87.8%[7]。
02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BB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药物,CCB为一线抗心肌缺血药物,BB+CCB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优选的联合用药方案。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合并劳力性心绞痛患者(n=100)应用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治疗4周,平均收缩压从162.8 mmHg降至127.5 mmHg,平均舒张压从93.1 mmHg降至77.3 mmHg,平均心率从80.1次/min降至63.0次/min(均P<0.001);同时改善缺血症状,动态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段压低的平均持续时间减少50.5%,每日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减少54.8%(均P<0.05)[8]。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共识建议血压>140/90 mmHg即开始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如能耐受,血压可降至<130/80 mmHg,静息心率宜控制在55~60次/min。
03
BB+CCB自由联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新共识建议,从提高依从性和长期持续血压控制的角度,BB+CCB自由联合的患者可转换为BB+CCB的SPC制剂。一项纳入10,532例高血压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如下图),从自由联合转换为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治疗6个月,依从性极好或良好的患者合计高达98.1%,且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自由联合时进一步明显下降[9]。另一项纳入12,424例高血压患者的东欧协作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结果,自由联合转为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后血压平均降低16.5/9.5 mmHg,90%患者优先选择SPC治疗[10]。
04
其他高血压患者
新共识建议,BB+CCB可用于没有这两类药物禁忌证的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单纯性高血压和高血压伴慢性肾病患者;还特别适用于有BB优先使用适应证而单用BB或单用CCB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孕妇或备孕妇女如需使用降压药,也可优先考虑BB和CCB[1]。
五、临床建议总结
关于具体临床应用,新共识结合现有循证证据及专家意见,提出主要建议如下:
01
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适用于各级高血压患者,常规剂量为每日1片,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02
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尤其适用于有BB优先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包括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房颤动或其他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交感神经活性增高,高动力状态,需要降压治疗的孕妇或准备怀孕的妇女,以及伴有心悸、出汗或震颤的焦虑症患者等),这些患者在使用CCB或BB或其他药物治疗4周及以上而血压未达标时,可考虑应用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
03
接受BB和CCB自由联合方案且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从提高依从性和长期持续血压控制的角度,可换用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
04
使用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后血压仍未达标的患者,可加用RAS抑制剂(ACEI/ARB)或利尿剂等其他降压药。
05
长期使用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的患者严禁突然停药,需换药时须逐渐减量,以避免突然停药而导致临床状况短时恶化。
但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禁用于有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衰竭、血压<100/60 mmHg的患者;使用CCB后出现明显水肿或牙龈增生者则应慎用。
六、结语
新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合理及规范应用BB+CCB的SPC治疗高血压提供了重要指导。随着循证和实践的不断积累,今后将不断完善总结更多应用建议,以帮助临床医生真正做到善用其效,让更多高血压患者尽享其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 5 (1): 1-7. DOI: 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32.
2. Wang Z, Chen Z, Zhang L,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J]. Circulation, 2018, 137(22): 2344-2356.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7.032380.
3. 孙宁玲, 霍勇, 黄峻. 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现状调查[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 23(10): 934-939. DOI: 10.16439/j.cnki.1673-7245.2015.10.013.
4. 刘力生, 张维忠, 郝建生, 等. 非洛地平缓释片在高血压治疗中的达标率和安全性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4): 291-294. DOI: 10.3760/j:issn:0253?3758.2004.04.002.
5. Guo Q, Lin J, Peng F, et al.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initial beta?blocker +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therapy vs other dual therap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hypertension: a real?world study[J]. J Hypertens, 2022, 40(e-Suppl 1): e302. DOI: 10.1097/01.hjh.0000838668.20434.ca.
6. Hu C, Hu X, Wang C, et al. Bioequivalence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Bisoprolol-Amlodipine 5 mg/5 mg Combination Tablet versus Bisoprolol 5 mg Tablet and Amlodipine 5 mg Tablet: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Two-Sequence Crossover Study in Healthy Chinese Subjects[J]. Clin Drug Investig, 2018, 38(12): 1145-1154. DOI: 10.1007/s40261-018-0700-y.
7. Gottwald-Hostalek U, Li L, Montenegro P. Bisoprolol/amlodipine combination therapy improves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following monotherapy failure[J]. Curr Med Res Opin, 2016, 32(10): 1735-1743. DOI: 10.1080/03007995.2016.1205573.
8. Chesnikova AI, Safronenko VA, Kolomatskaia OE.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fixed combination of amlodipine and bisoprolol in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J]. Kardiologiia, 2014, 54(9): 17-23. Russian. DOI: 10.18565/cardio.2014.9.17-23.
9. Hostalek U, Czarnecka D, Koch EM.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 Fixed-Dose Combination of Bisoprolol and Amlodipine: Results of a Cohort study with More Than 10,000 Patients[J]. Cardiol Ther, 2015, 4(2): 179-190. DOI: 10.1007/s40119-015-0045-z.
10. Hostalek U, Koch EMW.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ith a fixed?dose combination of bisoprolol and amlodipine in daily practice: 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 non?investigational study[J]. Cardiovasc Disord Med, 2016, 1(3): 1-5. DOI: 10.15761/CDM.1000118.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