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国心脏协会(AHA)评选出了2015年度心脏病十大研究成果,这十大成果将会对未来的心血管病管理策略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国际循环》与您一起分享。
⒈SPRINT研究:改变高血压管理的未来
SPRINT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该研究揭示了积极治疗高血压将会挽救更多生命。 SPRINT研究共纳入9300余例≥50岁且伴有至少一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标准降压组(收缩压目标值<140mm Hg)或强化降压组(收缩压目标值<120mm Hg),随访期内要求两组受试者收缩压差值大于10mmHg。主要复合终点为:首次发生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原计划随访4~6年,但因强化降压组获益显著而提前结束。结果显示,与收缩压<140mm Hg的控制目标相比,将收缩压控制在<120mm Hg可以使心血管事件减少30%,使全因死亡率降低25%。
⒉EMPA-REG研究:降血糖药物能够降低心血管风险
举世瞩目的EMPA-REG研究结果在2015EASD年会发布,该研究同时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研究共纳入7020例确诊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中位数随访时间为3.1年。研究表明,具有心血管事件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恩格列净可使心血管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38%,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32%。与安慰剂治疗组相比,伴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可显著降低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
多年以来,多项降糖治疗试验均未能证实通过降低血糖水平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大血管预后。EMPA-REG 研究首次打破僵局,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
⒊SWIFT PRIME系列研究:支架取栓为重症卒中治疗带来革命
致残性重症卒中的治疗正在经历几十年来最大的变革。Jeffrey等在2015年国际卒中年会上发布了SWIFT PRIME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溶栓治疗的大血管前循环闭塞患者使用取组织支架的快速治疗能够较少卒中致残率并改善患个月的死亡率和功能结局。SWIFT PRIME研究在美国和欧洲的39家医院进行,纳入症状发作内6小时内进行了机械取栓的患者196例。研究的主要终点为90天时的患者功能结局,结果显示患者的致残率显著降低(P=0.002)。3个月时仍存活和无主要残疾的患者(mRS 0-2)的比例也显著改善,同时27 h的NIHSS分数也有改善。不同亚组(年轻/老年、小/中梗死、早期/晚期发作、不同NIHSS分数组)都显示出了相似幅度的改善。同时再灌注的结果可谓之“完美”, 88%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成功再灌注。
SWIFT PRIME、REVASCAT、EXTEND-IA、ESCAPE和MR CLEAN五项系列临床研究均证实,取栓支架能够帮助患者降低致残风险并缩短住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该技术将促进卒中治疗领域的发展,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治疗机会。
⒋PCSK9抑制剂:新药成功挑战坏胆固醇
PCSK9抑制剂这类新型降低胆固醇药物被称为目前最有效的一代调脂药物。 2015年,FDA批准了注射用单克隆抗体evolocumab和alirocumab,这两种药物可有效大幅降低LDL-C。2015年4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两项大规模研究表明,PCSK9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而且显著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PCSK9可直接与干细胞LDL-R结合,导致复合体发生溶酶体降解,LDL-R循环数量降低。另外,PCSK9可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阻滞LDL-R功能,导致LDL-C摄取降低。PCSK9抑制剂可减少LDL-R降解,增强机体LDL-C清除能力。PCSK9抑制剂作用不受年龄、性别、BMI、LDL-C及他汀使用情况的影响目前,对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有高LDL-C水平的患者,当他汀类药物无效时可考虑尝试这类药物。PCSK9抑制剂将开启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的新时代。
⒌CRP中歇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不差于单纯持续胸外按压
新的研究表明,在心搏骤停CRP中,第一反应者和医护人员暂停CPR期间给予人工呼吸,患者的临床预后不差于单纯持续胸外按压。该发现被写入2015年AHA/ACC心肺复苏指南更新推荐中。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救人员在对心脏骤停门诊患者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持续胸外按压相较间歇性胸外按压并未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或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在一项整群随机交叉试验中,研究人员共纳入了114家急救服务机构。研究人员将非外伤相关性心脏骤停患者安排至干预组或对照组,干预组由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持续的胸外按压,对照组则实施间歇性胸外按压。主要转归指标是至出院时的生存率。次要转归指标包括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共有23711例患者纳入主要分析,其中12653例被分配至干预组,11058例被分配至对照组。干预组中有1129例可获得数据的患者(9.0%)在出院时依然存活,对照组中这一数值为1072例(9.7%)(P=0.07);出院时存活且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比例,在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7.0%和7.7%(P=0.09)。出院生存期干预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4)。
⒍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少即是多
新的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没有必要消融多余的心房组织,复杂消融术联合肺静脉分离治疗并不能预防持续性房颤复发。
STAR AF等研究的最新数据分析显示,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在肺静脉隔离的基础上加用射频消融并不能提高手术生存率,再一次证实了“少即是多”的原则。单纯肺静脉分离患者中未复发比例为59%,联合复杂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患者为49%,联合线性消融(左心房顶部线与二尖瓣峡部线交叉)患者中比例为46%(P=0.15)。复杂消融术也未能改善其他预后,反而使风险增加。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中发布了上述试验结果,随后于2015年5月7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碎裂电位与峡部线都不是消融术中正确的补充目标,而且需要更多选择性目标以更好的描述患者个体特定的心律失常基质。RADAR AF试验中增加的超标准消融可能引发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预后恶化。
⒎生活方式研究强调健康生活习惯的作用
一组生活方式的研究强调整体健康对于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性。
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37万例受试者的资料,包含他们的运动以及健康情形,平均追踪时间达15年。分析发现,与完全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运动2.5小时(150分钟)的受试者,只能降低10%的心力衰竭发生率。研究发现,每周运动5小时的受试者,可以进一步减少19%的心力衰竭发生率。至于每周运动长达10小时的人,降低心脏衰竭的机率更高达35%。这项研究2015年发表在Circulation。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显示,即使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仅有1小时,也会增加儿童过重或肥胖的风险。美国小儿科学会建议,父母亲要避免2岁以下的孩子看任何屏幕,较大的儿童则限制其每天看屏幕的时间不超过1~2小时。
⒏被忽视的基因片段可以控制胆固醇和脂肪含量
新的研究确定了几个微小的基因片段可能影响胆固醇和脂肪,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一项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新发现四个microRNA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在此项研究之前没有文章对人类疾病背景下非编码因子,比如microRNA在胆固醇和脂肪代谢运输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系统性研究。人类基因组中只有不到2%的DNA能够编码蛋白,人们在很早之前认为剩余的98%DNA不具有功能,将其称之为"垃圾DNA"。现在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垃圾DNA"序列在决定蛋白编码DNA表达的时间,空间以及表达方式方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调节机制就是通过单链microRNA结合mRNA防止其翻译为蛋白质,从而阻断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超过188,000人的GWAS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69个表达microRNA的基因位于之前发现的与脂质异常有关的基因突变周围,随后他们利用一种工具预测了这些microRNA的靶向基因,筛选出4个microRNA能够调节参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调节以及其他代谢功能调节的基因表达。这些发现将能够促进开发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紊乱疾病的新方法。
⒐房颤患者术前不需围术期抗凝
大多数房颤患者术前不需要围术期抗凝。服用抗凝剂患者围术期桥接的理由是,出血风险将被减少血栓事件抵消。但是,研究发现这毫无意义。数据显示,停止抗凝血剂治疗前后的干预风险很小。很多非随机观察试验未能显示桥接的净效益。
2015年,一项观察性研究和一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BRIDGE)显示,桥接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并且血栓事件没有减少。在观察性试验中,桥接的出血风险增加17倍。但是,BRIDGE研究中排除了机械瓣膜和卒中病史的高危患者。所以,高危患者的围术期抗凝策略尚未明确。
⒑ABSORB系列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带来更多希望
聚合物型生物可降解支架需满足一定的机械性能要求以预防早期回缩及晚期缩窄性重构的发生。Absorb TM生物可降解支架(Absorb BVS)获得欧洲CE认证被逐渐应用以来,解该支架的最新随机研究数据令人惊喜。
Ellis 等进行了临床试验并证实新型自降解支架 Absorb 和传统支架相比疗效相似。临床试验经由监管部门协商设计,使不同设备临床应用的绝对风险值差异可不考虑。ABSORB III中1322名患者置入Absorb支架,686名患者植入了Xience支架。主要数据终点着眼于靶病变失败率,这个复合指标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导致的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Absorb组患者的靶病变失败率为7.8%,Xience组患者为6.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