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6-9日,第十九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线上会议(CIT2021 Online)圆满举办。盛会期间,介入治疗作为热点话题,覆盖了最新研究、临床进展等多个环节。
编者按:2021年5月6-9日,第十九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线上会议(CIT2021 Online)圆满举办。盛会期间,介入治疗作为热点话题,覆盖了最新研究、临床进展等多个环节。其多支、弥漫长病变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病变,其介入治疗策略牵动着广大临床医生的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现涛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如何优化多支弥漫长病变的介入治疗”,本刊就该话题特邀宋现涛教授指点迷津。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国际循环》:请介绍一下临床实践中对多支弥漫长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和术式有哪些?
宋现涛教授:实际上,多支病变和弥漫病变是两个概念。通常认为,多支病变是指至少两支血管的狭窄直径超过50%以上,弥漫病变是指血管病变长度超过20 mm以上。临床上,这两种病变都非常常见,尤其常见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或女性患者。
从介入治疗策略来讲,弥漫长病变的治疗主要为支架植入,具体包括点状支架植入、全程支架植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药物球囊的应用也为弥漫长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当然,对于复杂的多支病变或弥漫长病变,也可以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
《国际循环》:长段弥漫性冠脉病变可引发心绞痛,导致缺血性心肌病甚至猝死,请介绍一下支架治疗这类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宋现涛教授: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在讨论弥漫长病变引发心绞痛,继而导致缺血性心肌病甚至猝死的治疗策略。实际上,这也是冠心病领域的常见临床难题。不管是左冠状动脉的三大分支--左主干、回旋支、前降支还是右冠状动脉,任一大血管近端出现重度狭窄、长病变,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都容易引发猝死。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介入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能够降低猝死的死亡率:(1)左主干重度狭窄,狭窄超过50%;(2)前降支近端重度狭窄,狭窄超过90%;(3)ACS、AMI。AMI的死亡率通常>6%,而急诊介入治疗可大幅度降低其死亡率。(4)三支血管的弥漫病变合并心功能降低;(5)对于一些稳定的患者,不管病变的敏感程度或者狭窄程度如何,若无创缺血负荷试验结果显示缺血负荷超10%,专家共识也支持积极的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和CABG治疗。
《国际循环》:如何借助腔内影像学技术更好指导长段弥漫病变的介入治疗?
宋现涛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当前,腔内影像学技术主要包括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IVUS、OCT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血管的解剖结构,FFR有助于评估血管的狭窄及是否存在功能性缺血。现已有大量大型国际性临床研究证实这3种技术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而言,IVUS或者OCT能够精确地测量长病变的长度,甚至能区分一些假象。例如,冠脉造影显示可能是狭窄,但IVUS或者OCT显示狭窄程度并不严重,只是一种假象。不仅如此,IVUS或者OCT有助于区分罪犯病变。以上强调的是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有助于更精准地选择支架的长度和直径。当然,术后也可以通过IVUS或者OCT评估支架植入后是否达到最优结果,以实现精准治疗。
FFR在长弥漫病变中的应用也已取得了一些证据,并获得了部分指南的推荐。FFR对于长弥漫病变尤其重要。一个长度>15 mm、40%~60%的狭窄相当于一个孤立、短的、>90%的狭窄。尤其是在长弥漫病变中,FFR不仅能够精准地判断缺血情况,还能区分不连续长病变中压力的衰减变化,这有助于我们明确哪些病变急需干预。FFR可识别出最具干预意义的病变,采取点状支架植入,以避免植入过多的支架。
综上所述,无论是IVUS或者OCT,还是FFR,腔内影像学技术都有助于更好、更精准地植入支架,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图片
专家简介
宋现涛教授
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一科A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诊疗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 导师
美国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学会(SCAI)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