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脑血管疾病仍高发,且致死率高。近年来,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一定进展,其优势是什么?在第十七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教授
卒中危险因素排行榜
全球卒中五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低水果摄入、高体重指数、高盐和吸烟,而东亚卒中五大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低水果摄入、高盐、吸烟和可吸入颗粒(2.5 μm)污染。近年来,中国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大踏步前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结局变化迅速改善。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的优势
中国患者人群庞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起步快
脑血管病临床试验研究有9个项目,共计50 533例样本,其中,磁共振影像40 785例,高分辨影像115例,血样44 637例,尿样675例,便样2000例,基因组3719例。管理大数据平台,累计1100万余质控数据,每年新增约145万例。此外,人工智能天泽“智”疗脑血管病诊疗辅助决策系统,可进行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医生的助手。
举国体制,医疗质量标准容易实施
中国为应对卒中负担不断增加的现状,可采取建立卒中中心、改善治疗质量和创新技术等措施。开展基于病种和技术的质控指标建设,以神经系统常见病种和治疗技术为切入点,在既往版本基础上经10余次专家函审和会议讨论,进行修订形成2018年版本。发表于JAMA的一项关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医疗质量改进干预效果的研究显示,在不增加医疗花费的前提下,1年复发风险相对下降28%,致残风险相对下降26%,充分显示中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的成就。此外,还开展医疗质量改进的慢病登记研究,全国抽样198家二三级医疗机构,三个年度累计拍照病例32 000例,已完成全部病例的遗嘱、KP指标等信息的二次录入,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质控。同时,在已有三级质控网络基础上持续扩大覆盖范围,目前已有监测哨点医院3533家,以国家质控中心为指导,以省级质控中心为主体,建立了31个省级神经内科质控中心、16个省级神经外科质控中心和1个省级神经介入质控中心。
研究热情高,临床研究入组快
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既往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联合其他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不增加疗效,反而增加严重出血事件,指南不推荐使用(A级证据,2011年美国指南)。因此,寻找抗血小板药物的最佳平衡点很重要。王拥军教授等开展的CHANCE研究,纳入5170例患者40岁及以上的TIA或小卒中患者,通过优化方案,为卒中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标准。
最后,王拥军教授还指出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的劣势,例如防治重点混乱、科学性差,研究投入少、研究规模小,医疗质量均质性低。未来,还需在这方面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