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黄绮芳,李燕
编者按:2021年4月11~14日,国际高血压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联席会议(ESH-ISH 2021)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隆重召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专注于中心血压,此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燕、黄绮芳教授分享了“心血管终点和死亡与中心血压搏动成分的关系”,《国际循环》特邀深入解读。
血压是主要的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是稳定的血压成分,在整个动脉系统中,从中心主动脉到外周小动脉,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基本相同。收缩压和脉压,从中心动脉到外周动脉,逐渐增加,构成血压的搏动成分。中心收缩压和中心脉压低于外周血压。
以往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证实收缩压和脉压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的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降低收缩压可使总体心血管风险降低30%以上。脉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些伴随疾病也会导致脉压增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慢性肾病,会降低大动脉弹性。脉压增大将增加左心室负荷,造成靶器官损伤,最终导致心血管并发症。
与外周动脉相比,中心主动脉与心、脑、肾等人体重要脏器在解剖学上更接近。由于这种解剖学上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专注于中心血压。因此,我们构建了国际中心动脉特性风险分层数据库(IDCARS,International Database of Central Arterial Propertie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去除没有随访信息的数据,我们对来自欧、亚、南美三大洲八个国家九项前瞻性人群研究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年龄≥30岁的人群中,我们探讨了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次要终点总死亡、冠脉终点及脑卒中与中心和外周收缩压和脉压的关系。
研究结果
在5608名参与者中,54.1%为女性,平均年龄54.2岁,中位数随访时间4.1年。基线时,通过桡动脉波形无创估测的中心收缩压和脉压平均值为123.7和42.5 mmHg,外周收缩压和脉压平均值为134.1和53.9 mmHg。
随访期间,255例(4.5%)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复合终点。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随着中心脉压四分位分组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发生率为每1000人年4.1、5.0、7.3和22.0)。中心收缩压、外周收缩压和脉压的这一发生率相似。血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多因素调整的危险比分别为:中心收缩压1.50(95%CI:1.33~1.70),中心脉压1.36(95%CI:1.19~1.54),外周收缩压1.49(95%CI:1.33~1.67),外周脉压1.34(95%CI:1.19~1.51)(P<0.001)。
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后,主要终点累计发生率随着中心、外周收缩压或脉压的四分位分组级别升高而增加(图1)。将中心收缩压、中心脉压、外周收缩压或外周脉压加入包括相关因素的基础模型中,模型拟合值(P<0.001)显著提高,广义R2增量为0.37%到0.74%。对次要终点的分析,包括总死亡率(204例)、冠脉终点(109例)和中风(89例),以及各种敏感性分析都得到一致的结果。
图1. 主要终点累计发生率随着中心、外周收缩压或脉压的四分位分组级别升高而增加
结 论
我们的研究显示,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无论是中心血压还是外周血压,复合心血管终点、总死亡率、冠脉终点和脑卒中的风险随着收缩压或脉压的升高而增加。中心血压与外周血压都具有相似的心血管风险预测价值。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心及外周血压在交叉分类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中心血流动力学其他成分在心血管病中的关键作用。
专家简介
李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血管检测中心及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受邀担任Blood Pressure、J Clin Hypertens杂志副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及Hypertension等杂志编委,是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员及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委员。
黄绮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后进修,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欧洲高血压学会会员,上海卒中学会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EHJ中文版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高血压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及血管结构与功能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上海市卫健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