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0月13日,2021中国VTE防治大会在京顺利召开!会议现场,全国VTE项目办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学术带头人翟振国教授就“肺栓塞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分享了相关工作的进展、经验,以及提升防治能力尤其是预防率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工作方向。
与心肌梗死、脑梗死相比,公众对于肺栓塞的认识有待加强。实际上,肺栓塞的防治也非常重要,因为该病同样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鉴于肺栓塞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2018年5月份国家卫健委发文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这一重要项目,旨在解决三大血管(心血管、脑血管、肺血管)中肺血管的问题。
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2018年10月13日该项目正式启动,其后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包括三大核心工作(中心建设、区域联盟、参访交流)在内的多项工作。首先,加强中心建设,加强医院对肺栓塞防控的重视。截至目前共计有1060家医院参与,224家被认定为达标中心。其次,成立区域联盟。目前共计有24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成立了区域联盟,在预防、质控、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系统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参访交流,共计组织400多次,为上千位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培训和教育的机会。
上述核心工作的实现,有赖于从临床诊疗、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项目进行。首先,多学科会诊平台的建立,加强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医院之间的会诊及转诊,极大地解决了临床预防和诊疗方面的问题。其次,加强教育培训,各种学术会议、线上/线下培训班等1050余次学术活动,共计为30余万人次的医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再次,重视并启动科学研究项目,助力探寻理想的预防或管理手段。
2021年,我们积极推进了全国县域医院VTE防治能力建设,启动了全国VTE防治项目科研基金 ,上线了“血栓防治”公众号并成立线上平台血栓学院,以及推进信息化质控工作。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将极大地推动VTE防治体系的建设和防治能力的提高。
VTE防治能力建设公众号
下一步VTE项目建设办将在加强中心建设等工作开展的同时,拓宽县域医院与专科医院的VTE防治体系建设,出版标准化数据集和规范的VTE防治教程,深化VTE防治体系建设相关的临床研究,并发布《中国VTE防治现状报告》。
VTE防治信息化仍需完善
信息化是疾病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也存在很大难度,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才能获得“准确”信息。换言之,信息化非常重要,但其规则及标准的制定更为重要。
中日友好医院自2018年开始就在探索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发现临床决策支持联合信息化预警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血栓预防。但是,VTE防治的信息化单纯依靠信息化公司或人工智能公司是不够的,需要临床专家、管理专家与信息化专家协作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标准,然后进行推广。此外,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规范。这就涉及到术语的规范,因为信息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信息的抓取,因此需要VTE的标准化数据集。总的来说,目前VTE防治的信息化仍不太成熟,尚需时间的积淀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另外,人工智能需要人工与智能的完美结合。人工智能手段的实施,一方面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抓取进行把控,另一方面则需要人工进行判定和鉴别效果。当然,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和探索,最终验证信息化及人工智能的有效性。
VTE防治三大挑战——预防率、质控、信息化
2021年十大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第五大目标即是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较强的预防意识,评估率也显著提升至接近80%。但是,总的来说,VTE的预防率还相对较低。因此,预防率的提高是目前VTE防治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年度VTE质控数据结果
此外,如何做好质控工作,从而切实提高预防率,则是另一大挑战。质控指标的确定、质控手段的实施、质控过程的监控,都至关重要。另外,信息化建设则是VTE防控所面临的第三大挑战,需要临床专家、管理专家及信息专家共同探寻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上述三大挑战,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
专家简介
翟振国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学术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PVRI)委员兼秘书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资深委员
中国呼吸医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肺血管疾病分委会主任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副主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第十四届中国优秀呼吸医师
入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