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抗凝治疗率较低是国际上的普遍问题,我国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是监测不够,药物剂量不够不能发挥预防血栓作用,剂量过大又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抗凝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标准的检测方法是到医院抽静脉血化验PT或INR,太小的医院不能进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随着现场即刻化验(POCT)的广泛应用监测可能变得容易可行,只需要有固定的咨询平台,包括电话或网络,既可保证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国际循环:药物治疗房颤在2006年的ACC/AHA/ESC房颤指南中被推荐,但是随着各中心如火如荼的开展射频消融术,药物治疗房颤大有取代之势,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董建增教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因为我国有近千万房颤患者,虽然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成为非常有效的根治房颤方法,但是还不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那样普及,目前导管消融要想满足众多房颤患者的需要可以用杯水车薪形容,药物治疗虽然简单易行,但是有效性低,药物毒副作用大,正因为如此才诞生了诸如心脏外科手术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等非药物治疗方法。2006年的ACC/AHA/ESC房颤指南中明确了强调了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地位,总体上是和胺碘酮是并列的二线地位。一线治疗是什么呢?正常心脏患者,氟卡尼、普罗帕酮或索他洛尔任一役中唯一线;冠心病和心衰患者一线药物减少,前者有多菲替里得或索他洛尔,后者为胺碘酮或索他洛尔;高血压心室肥厚者胺碘酮和导管消融就成为一线。这些选择主要是针对初治患者,房颤通常是终生疾患,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患者往往经历过多次无效或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疗,导管消融作为这些患者的治疗手段在所难免。尽管如此,两者互相取代有些危言耸听,各自都有需要发展的无限空间,药物方面需要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新药,导管消融推广普及任务还比较艰巨,并且也需要探索更简单的方法。
国际循环: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的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临床上应如何提高抗凝治疗质量?
董建增教授:房颤抗凝治疗率较低是国际上的普遍问题,我国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是监测不够,药物剂量不够不能发挥预防血栓作用,剂量过大又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抗凝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标准的检测方法是到医院抽静脉血化验PT或INR,太小的医院不能进行,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随着现场即刻化验(POCT)的广泛应用监测可能变得容易可行,只需要有固定的咨询平台,包括电话或网络,既可保证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国际循环:对于华法令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请您谈一下您的临床经验。
董建增教授:首先掌握好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国内和国际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抗凝剂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均较大,因此建议睡前应用,以减少食物影响,饮食结构不要变化太大,尽量不要应用过多药物。华法林导致的严重出血最多见于在应用的前3个月,应用最初几天INR升高的速度是反映患者对华法林敏感性的重要标志,升高速度快者应严密监测,避免过量。房颤复律抗凝策略包括“前3后4”和食管超声指导下的复律策略。“前3后4”策略表面上简单,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偏离指南精神,例如对于持续已经20小时的阵发房颤患者在门诊直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可能在3天后转复,不符合复律指南精神。抗凝对预防房颤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房颤危害是多方面的,而导管消融根治房颤可以解决房颤所有问题,对于适合导管消融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根治房颤才能使患者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