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文平教授对电风暴机理进行了详实介绍。交感神经在电风暴中中非常重要,加重病态心肌的复极离散及细胞外钾离子转移造成低钾反应而加重复极离散,并增加ICa-L以及细胞内钙超载。据此,电风暴治疗应立足于基础疾病治疗,并补钾和补镁,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也可静注胺碘酮,远期应加强综合治疗。β受体阻滞剂控制电风暴优于胺碘酮,ICD置入者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防治,缺血性电风暴远期防治可选择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
第二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心脏节律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位专家对近年来心脏节律方面的多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下为部分汇总。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文平教授对电风暴机理进行了详实介绍。交感神经在电风暴中中非常重要,加重病态心肌的复极离散及细胞外钾离子转移造成低钾反应而加重复极离散,并增加ICa-L以及细胞内钙超载。据此,电风暴治疗应立足于基础疾病治疗,并补钾和补镁,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也可静注胺碘酮,远期应加强综合治疗。β受体阻滞剂控制电风暴优于胺碘酮,ICD置入者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防治,缺血性电风暴远期防治可选择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
北京阜外医院张澍教授回顾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由来,指出收缩同步性的重要性。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既往CRT指南存在一定缺陷。2008年2月中国CRT工作组会议再次探讨,认为慢性心衰、心室起搏依赖、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可尽早考虑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心功能II级、LVEF降低、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可在电池耗竭时升级为双心室起搏。猝死高危患者合并运动不同步、心衰合并冠脉病变或心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需要ICD联合起搏的心衰患者以及CRT治疗的年轻患者推荐进行CRTD治疗。
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对心衰合并慢性房颤的处理进行了详细介绍。神经内分泌及细胞电重构在房颤心衰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心衰合并房颤时常因为心室率增快、心室充盈压升高、室率不规则、房室失同步、室间失同步而加重心衰表现,并可进一步加重房颤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在房颤合并心衰时常存在明显限制且疗效欠佳。房室结消融并行CRT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失去了房室同步,改善仍不足,而房颤导管的广泛开展极其成功,为心衰合并房颤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首先从分子机制上阐述了电机械耦联,指出耦联间期一般为40~60 ms,钙离子作为耦联的主要因子,通过钙跨膜、钙火花、去位阻效应、横桥滑动调节耦联过程,对临床具重要意义。房室同步可以为心室充盈提供心房的辅助泵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心脏输出血量。PR间期延长或者过短不利于房室同步,影响心功能。电机械耦联是一个触发和转换的过程,心电图和心动图是检查心脏电和机械功能的基本方法。
德国波鸿大学Thomas Lawo教授阐述了CRT对血流动力学的有利影响,静脉造影指导左心室电极放置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指南的不足。疾病类型、患者年龄、经济水平等多种问题限制了患者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既往CRT与CRTD对比研究证实CRTD对进展性慢性心衰患者更为安全有效。虽然ICD治疗可以避免心脏猝死,但是并非都需要CRT治疗,在LVEF轻度下降(40%~50%)和因心动过速有起搏器置入指征的患者则可考虑CRTD,但对不想置入ICD的老年患者则仍然是一个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祖祥教授回顾了既往几年发生的多例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心脏猝死事件,提出了远程心电监护的概念。指出心律失常在心脏骤停中占绝大部分,常见室速。高危患者应进行连续实时监护,但院内ICU/CCU费用高且活动受限使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国内自主开发的“心博士”——中国远程心电监护网虽然还存在一定缺点,但利用GPRS现代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广阈心电监护,可提前发现心脏猝死征兆,采取医疗干预以防患于未然;此外,借助GPRS可使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保障了院外高危心脏患者的安全。
从以上本次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房颤、心衰、猝死仍是目前电生理届关注的热点,以上专家从不同角度为电生理发展方向指出了多个现实而实际的研究问题,实为难得的电生理盛会。